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圆满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最高水平、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,更为巴黎奥运会周期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2000余名运动员在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的比赛中奋勇拼搏,创造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开幕式彰显文化自信
本届全运会开幕式以"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"为主题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,千人鼓舞《迎宾鼓阵》以磅礴气势拉开序幕,通过"民族根""延安魂""中国梦"三大篇章,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特别是主火炬点燃环节,由苏炳添、张雨霏、秦凯、郭文珺、马龙五位奥运冠军接力传递,最终通过"复兴之火"点燃主火炬塔,象征着体育精神的代代传承。
竞赛水平再创新高
本届全运会竞技水平显著提升,共打破12项全国纪录、1项亚洲纪录,游泳赛场成为最大亮点,汪顺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中游出1分55秒00的佳绩蜂鸟竞技赛事,距离世界纪录仅差0.5秒;张雨霏延续东京奥运会出色状态,包揽女子100米、200米蝶泳双冠,田径项目中,谢震业以20秒20卫冕男子200米冠军,展现了中国短跑新生代力量。
乒乓球赛场再现"神仙打架"场面,男单决赛中,樊振东4-0战胜黑马刘丁硕,首次加冕全运会男单冠军;女单决赛则上演巅峰对决,王曼昱4-0完胜孙颖莎,实现全运会、世乒赛、奥运会三大赛冠军的突破,值得一提的是,马龙/王楚钦组合在男双项目中夺冠,34岁的马龙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乒乓球金牌得主。
全民全运理念深入人心
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,共设置19个大项185个小项,吸引全国各地近万名业余选手参赛,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登上全运舞台,真正体现了"全民全运、同心同行"的办赛理念,在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中,65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以3小时28分完成全程马拉松,创造了该年龄组全国最好成绩。
组委会还创新推出"全运惠民八大工程",新建改造体育场馆53个,赛后这些场馆将全部向公众开放,全运村采用"赛时全运村、赛后人才公寓"的可持续利用模式,避免资源浪费,赛事期间开展的"跟着全运游陕西"活动,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3%。
科技赋能智慧全运
本届全运会成为科技应用最广泛的一届赛事,5G+AI技术实现多个项目360度自由视角直播,观众可通过手机自主选择观赛角度,在田径、游泳等项目中引入毫米级超宽带定位系统,将终点判读精度提升至0.001秒,运动员村配备智能餐饮系统,能根据运动员训练数据提供个性化营养方案。
疫情防控方面,组委会运用大数据建立"全运通"平台,实现所有参赛人员健康信息实时监测,比赛场馆采用智能消杀机器人电竞社区、空气净化系统等科技手段,确保赛事安全运行,这些创新举措为后疫情时代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年轻力量崭露头角
本届全运会涌现出大批00后新星,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延续东京奥运会神奇表现,以419.25分夺得女子10米台冠军;17岁的射击选手盛李豪在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打出253.3环,超世界纪录0.4环;19岁的体操选手韦筱圆包揽女子全能、高低杠两枚金牌,被视作中国体操新一代领军人物。
这些年轻选手的崛起,展现了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厚度,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全运会发现的优秀苗子将纳入巴黎奥运会重点培养计划,其中30%的参赛运动员将有机会代表国家出战国际大赛。
陕西展现办赛能力
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,陕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,赛事组织工作获得各方好评,竞赛运行零失误、食品安全零事故、疫情防控零感染,2.6万名赛会志愿者"小秦宝"以专业服务赢得赞誉,他们的微笑成为全运会最美的名片。
全运会的举办为陕西留下丰厚遗产,西咸新区、浐灞生态区等城市新区借势发展蜂鸟竞技赛事,西安地铁14号线等基础设施提前建成投用,据测算,全运会带动陕西GDP增长约1.2个百分点,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。
闭幕式展望未来
在简朴而热烈的闭幕式上,组委会宣布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2025年由广东、香港、澳门共同承办,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,会旗交接环节,陕西省省长将全运会会旗交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,标志着全运会进入"粤港澳时间"。
随着主火炬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运会画上圆满句号,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检验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,更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,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,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贺信中所说:"全运会的成功举办,展现了中国体育的蓬勃生机,也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。"
电话:0731-84257738
传 真:0731-84257738
手 机:13602565388
邮 箱:admin@cn-pc-fengniao.com
地 址:长沙市雨花区振华路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智庭园八栋